云南大理网,每日更新最新大理新闻!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云南新闻 >

【记者回乡记】文化传承 留住家乡的记忆

标签:文化 历史 音乐 通海 楹联  日期:2017-02-09 08:02
中国楹联文化县,江南文化,江宏道……在通海地方文化的开掘,中国楹联文化县,社区,企业,在处理许多看似矛盾的问题上,我逐渐明白家乡人对待历史,人与历史,这种文化传承
  “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这些荣誉加身于玉溪通海是有道理的。

  通海文风兴盛,自古有之。明、清以来,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巴蜀文化在通海融合,文人活动频繁,外地官宦在通海大力弘扬儒学和诗教,来自陕西省的县令魏荩臣,福建的朱阳,巴蜀的陈朝书、江宏道……在通海地方文化的开掘、诗书联匾的创作上不遗余力,大有建树,使通海成为一个颇具文化底蕴的小城。

  而通海的文化根源则要从有着千年历史的秀山开始寻溯。秀山初辟于汉,遗存有历代名家雅士撰书的匾、联、碑、刻400多块,形成了璀璨的“匾山联海”文化景观。小时候曾听老人们这样讲过,“堂前无楹联,必是俗人家;满堂新楹联,更是俗人家。”在通海,有用楹联界定一家人雅与俗的风气。学养之深浅,德行之高低,家风之淳厚,吟诗作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准。

  作为一个有着浓郁传统文化之风的县城,通海先后成立诗词学会、楹联学会,并于2008年获“中国楹联文化县”及“中华诗词之乡”,悠久的诗词文化基础养育了大批能诗善吟的诗人。现今的通海,楹联文化还延伸到乡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和乡镇,让楹联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名山秀水孕育了通海,这里人文荟萃,曾在乾隆时期被誉为“礼乐名邦”, “妙善学”女子洞经古乐,便是这个“礼乐名邦”的传奇。

  洞经音乐是音乐的活化石,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海洞经古乐历史悠久,萌芽于元,形成于明。明朝万历年间,被誉为“绝学名儒”的大音韵学家和音乐家葛中选,隐居于通海杞麓湖畔,创建组织了名为“雅乐社”的古乐团体,以传授古乐为己任,后逐渐演变为洞经。

  为继承弘扬和发展这一古老的艺术,上世纪80年代,通海县就开始对“妙善学会”进行保护和抢救。设立洞经古乐传习馆。2000年元旦,挑选一批具有音乐功底的中青年成立了“ 通海洞经古乐团”,分别在秀山、花街广场、古乐馆及玉溪等地演出数十场,专门为外国留学生演出11场,广受中外友人赞赏。如今,通海女子洞经音乐协会已成立,越来越多的人将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下来,小城也因此有了更为鲜明的城市记忆。

  厚重的历史并未成为小城现代发展的掣肘,在处理许多看似矛盾的问题上,通海人有着平衡的智慧。

  通海不是那种气魄逼人的城市,待久了会觉出美好。当我漫步于小城古色古香的街道时,当我轻轻摩挲明代柱子上的浮雕时,我逐渐明白家乡人对待历史、传统与生活的态度。

  这些传统文化里的“珍宝”就铺陈在寻常街巷里,人们可能每天都会路过它们,虽只是将其视作寻常,但并不是不珍惜,相反是亲近得无须刻意挂怀,人与历史,现代与传统,不分彼此。我想,这种文化传承,也是家乡人留住记忆的方式之一吧!

  昆明日报记者李杭蓉报道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

http://cs1j.com/传奇世界私服 http://www.btfcs.com/传奇世界sf http://www.qpcsw.net/传世私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