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网,每日更新最新大理新闻!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云龙新闻 >

【喜迎党的十九大】“移出”新生活 “点亮”新希望

标签:搬迁 群众 常委会 县人大  日期:2017-09-26 00:58
住上这样的,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搬迁户建房面积人均不超25平方米,县人大常委会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全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民心工程来抓,县人大常委会针对以往存在的问题,建房户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近日,笔者走进云龙县诺邓镇龙飞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个安置点临近龙飞村委会,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房屋、宽敞的水泥路,周边还有村完小、村卫生室等,让群众出行、上学、就医十分便利。

麦神组建档立卡建房户尹占明告诉我们,他家以前住在山上,生产生活都相当不方便,加之妻子长期患病,经济负担重,劳动力缺乏,生活十分困难。在县人大常委会的帮助下,向上争取了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国家补助6万元,帮扶单位还给予物资、资金支持,自己基本没掏钱就修建起了这个小楼,现在什么都方便了。他深情地说,“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县人大常委会和领导的帮扶,住上这样的‘洋房’恐怕是一辈子也不敢想的事。”吃上了自来水,住上了新房子,走上了卫生路……这样的好日子,对曾经住在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而言,就如同做梦。然而,这一切却真实地发生了。

现已有39 户137名(其中,建档立卡户13户49人)贫困群众走出了大山,搬进了新居,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他们发展的信心更足了,龙飞村易地点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走出了一条高海拔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龙飞村是全县32个贫困村之一,多年来,群众因山高、路远、生产生活不方便而“愁眉不展”。为此,2015年县人大常委会“挂包帮”龙飞村后,积极向上争取,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规划占地面积55亩,项目总投资一千多万元,计划安置40户150多人,项目于2015年12月31日开工建设。安置点在设计理念上融合田园风光、山水自然生态,以建设特色民居村寨及白族文化展示馆为起点,以“一年搬迁建家、两年定居抓产业、三年脱贫又致富”为目标,打造全县乃至全州新农村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目前,安置点群众住宅、两污建设工程、人饮工程、新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文化广场基本完工和建成,解决了群众多年梦寐以求的“老大难”问题。

县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主任、龙飞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队长张玉森介绍,通过深入调研走访,高寒山区群众搬迁到山下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根据村上的实际,在县上的支持下,实施了这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把居住在高海拔冷凉山区的麦神组、格巴场、土鲁场、春场等村民小组的贫困群众,搬迁到安置点,目的就是加快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址上,县人大常委会坚持选址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一并考虑。在建房标准上,坚持“不超标、不豪华、不闲置”的“三不”标准,搬迁户建房面积人均不超25平方米。突出规划引领,确保贫困户“搬得准”。

县人大常委会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全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民心工程来抓,以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壮大富民产业、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集中力量,加大安置点扶贫开发力度,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县人大常委会针对以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府引导,立足实际,群众自愿,广泛参与”的工作思路,成立了搬迁理事会,让搬迁群众全程参与征地、项目规划、建设,还权于民,群众说了算,群众通过友帮友、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进行工程建设,解决了土地置换、自筹资金困难等问题,极大地激发了搬迁群众建设家园的主人翁精神,增强了满意度。

俗话说,好事多磨,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建房户除得到政策性资金补助外还要自筹一部份资金,面对资金不足的问题,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就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支持了水泥、毛石、红砖等物资价值达120多万元,随迁户建房户每户免费得到水泥5吨以上,浇灌围墙石脚、路道的毛石也免费提供,减轻了建房户的负担。同时,干部职工个人还积极为贫困建房户捐款1.6万元,在常委会领导的协调下,先后整合资金500多万元实施了易地搬迁点的道路、饮水、供电、活动广场、球场、垃圾焚烧厂和污水处理设施以及绿化等工程建设。

杨学志是老党员、退伍军人,是龙飞村的贫困户之一,他家原来居住的是土坯房,条件较差,冬天寒冷雨天漏水,同时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他家的房子被“挂”在半山腰上,还存在地质隐患。他说,在建房中,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帮了不少忙,用他个人的工资给我捐款,帮我找师傅打砖、粉墙,几乎做到“一条龙”服务,我不操心,不花多少钱,就搬进新房子,这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县人大常委会!

“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在山沟里也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上面住人,下面开小餐馆,以后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段福宏是这个易地点第一批搬入新居的农户,也是全村第一家开办“农家乐”的农户,搬进新居后,在县人大常委会和村里的帮助下开张小餐馆,靠诚信经营和可口的农家饭菜赢得了顾客青睐,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如何才能发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县人大常委会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采取“还权于民、分户自建”的搬迁模式,把国家的项目变成改善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助力器”,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如何才能让这一惠民工程发挥效益,实现群众搬得出、能发展、可致富,县人大常委会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加大对种植、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让搬迁群众迅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适应新的生产方式,促进增收;不断拓宽增收渠道,结合龙飞村目前已进行药材种植的情况,近期主要发展以周期短、见效快的百合、魔芋等为主的药材种植,中长期主要以独定子、重楼、白芨种植为主,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发展路子,使药材种植逐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张玉森介绍,仅产业发展一项,人大机关就先后整合资金已投入200多万元,目前,做到全村产业扶持覆盖所有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动态管理贫困户56户30多万元,非建档立卡建房户40户20多万元,其他户160户90多万元。扶持产业示范户14户近10万元,计划扶持养殖和药材两个合作社10万元。

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头号工程”。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龙飞村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把解决好搬迁群众长远生计作为目标,围绕就业和增收两个核心,着力改变安置点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

“建房容易脱贫难,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注重搬迁户的后续发展,根据其实际情况和自身意愿,制定不同的后续帮扶措施,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张玉森充满信心地说。

文图:施帆

编辑:冬剑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