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网,每日更新最新大理新闻!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国内国际 >

一个外国人跨越70多年的中国乡土调研

标签:中国 北京 学生 乡村 兴隆  日期:2020-11-29 04:07
中新社北京7月30日电 题伊莎白和丈夫回到中国,该校从河北迁往北京,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儿子柯马凯都觉得不可思议,收集资料,这对于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农村的经济,教育,用于资助当地

  中新社北京7月30日电 题:一个外国人跨越70多年的中国乡土调研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当北京外国语大学荣誉教授、103岁的人类学家伊莎白·柯鲁克30日从重庆市璧山区区长秦文敏手中接过“荣誉市民”证书时,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天气炎热,她依然前来,表明老人对70多年前的那段中国乡土岁月的珍视。

  伊莎白1915年12月1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加拿大籍传教士家庭。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有一半时间在中国度过。小时候接触到许多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也让伊莎白渐渐对人类学产生了兴趣。

  1940年至1941年,伊莎白参加璧山兴隆场乡村建设实验项目。她和著名化学家俞同奎的女儿俞锡玑成为朋友,一起在兴隆场逐户调查当时全乡1500户居民的经济生活状况。期间,她们还开办小诊所,为当地难产孕妇接生;开办育婴小学,开设贫民识字千字班,免费招收当地贫困孩子,教授孩子们识字和卫生知识。

  1942年初,太平洋战场上风云突变,乡村建设项目被迫中止。伊莎白去了英国,与大卫·柯鲁克在那里结为夫妻。在丈夫的影响下,伊莎白成为一名英国共产党员。

  上世纪40年代,伊莎白与丈夫应中国共产党之邀对华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进行调查研究,出版中英文著作《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享誉海内外。

  1947年,伊莎白和丈夫回到中国,应邀在一所刚刚成立的外事学校教英语,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外交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该校从河北迁往北京,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即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伊莎白成为该校英语系一名教员,全身心投入教学当中。

  上世纪80年代初,伊莎白离开教学一线后,才再次打开那只盛放着兴隆场调查资料的抽屉,决定编撰成书,以便让青年学生们对旧中国乡村社会有更多了解。

  经历了数十年,庞杂而细碎的田野手记居然仍然得以保留,儿子柯马凯都觉得不可思议:“母亲把好几十年的书信、笔记都保留下来,中间经历了战争等各种颠沛流离,这些居然都还在。”

  1981年到2004年,伊莎白六度故地重访,为写书体验生活、收集资料。2013年《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出版,2018年《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兴隆场(1940—1941)》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温铁军认为,这对于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农村的经济、教育、性别关系、乡村建设实验等具有重要意义。

  重访故地调研之余,伊莎白对当时贫困家庭孩子的失学状况深感忧心。1999年6月,她与美国东北大学历史系教授柯临清一同设立“伊柯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当地贫困学生。她将每月的离休金一分为二,少部分作自己的生活费,大部分存入这一基金。

  经常保持通信,是伊莎白对受资助学生的唯一要求,主要是想鼓励他们,帮他们减压。而她则是有信必复,且亲自提笔。

  “您还记得璧山的什么事么?”柯马凯这样问道。

  伊莎白回答说:“那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时光,因为我们做了一些我认为相当有历史意义的事情,非常值得向更多新生代们开放。”(完)

火币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
推荐阅读